科學普及簡稱科普,又稱大眾科學或者普及科學,是指利用各種傳媒以淺顯的、讓公眾易于理解、接受和參與的方式向普通大眾介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、推廣科學技術的應用、倡導科學方法、傳播科學思想、弘揚科學精神的活動。
概論從科學社會學的角度看,科學普及是一種廣泛的社會現象,必然有其自身的“增長點”。科學普及的生長點就在自然與人、科學與社會的交叉點上。也就是說,自然科學與人類社會的相互作用生成了科學普及,科技與社會又作為科學普及的“土壤”,哺育著它的生長。而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,則為科學普及不斷提供新的生長點,使科普工作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和濃厚的社會性、時代性。形象地說,科學普及是以時代為背景,以社會為舞臺,以人為主角,以科技為內容,面向廣大公眾的一臺“現代文明戲”,在這個舞臺上是沒有傳統保留節目的。
三球儀
600*800*1200
三球儀是生動刻畫日,地,月之間相對運動規律的直觀教學儀器,他能模擬出日,地,月三者在宇宙空間的相對位置,并能夠形象地表明地球,月球的運動狀態,科學的解釋由此產生的各種自然現象.因此,它是客服抽象教學,加深天體運動變化規律不可缺少的輔助工具.
高600*直徑1200 大型臺式 3718 帶罩7150元
飛碟式,直徑不小于1米。有機玻璃底座和上罩,自動電動,語音解說.
聲懸浮
探究課題:聲音在振動時由于波的干涉會產生駐波,空氣介質在駐波點基本不動,每個筒狀物體都有自己的多介固有頻率,當筒狀物體的尺寸確定后,固有頻率即確定,當我們調整聲源的頻率,使聲源的頻率達到筒狀物體的固有頻率時,駐波出現在筒狀物體的中部,同時產生水平方向的定位力,塑料球將懸浮在該點。
超導磁懸浮列車
900X500X800
演示超導體在磁場中的懸浮現象
超導磁懸浮列車
【實驗目的】
通過利用超導體對永磁體的排斥和吸引的作用,演示磁懸浮和磁倒掛,理解和掌握磁懸浮原理。
【實驗器材】
1.超導磁懸浮列車演示儀,如圖70-1所示。由二部分組成:磁導軌支架、磁導軌。其中磁導軌是用550 × 240 × 3橢圓形低碳鋼板作磁軛,按圖70-2所示的方式鋪以18 × 10×6 mm的釹鐵硼永磁體,形成磁性導軌,兩邊軌道僅起保證超導體周期運動的磁約束作用。
2.高溫超導體,是用熔融結構生長工藝制備的,含Ag的YBacuo系高溫超導體。之所以稱為高溫超導體是因為它在液氮溫度77KC(-196℃)下呈現出超導性,以區別于以往在液氦溫度42K(-269℃)以下呈現超導特性的低溫材料。樣品形狀為:圓盤狀,直徑18 mm 左右,厚度為6 mm ,其臨界轉變溫度為90K左右(-183℃)。